(楊雪艷/通訊員)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其中公正高效就是對人民司法更高質量建設所提出的政治要求和為此設定的制度目標。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強調,要緊緊圍繞“公正與效率”這個永恒的主題,抓住審判工作這個“牛鼻子”,把司法審判落到“實處”,著力在促公正、提效率,建設高質量的人民司法隊伍上下功夫。
要促進人民司法更加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我國的司法是人民的司法,司法機關應當堅持人民的利益至上,時刻以人民為中心,保障權利,維護法治,服務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要不斷推動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為當事人提供更加簡單、便捷、高效、貼心的司法服務,讓人民群眾能夠親近司法、貼近法官、接近正義。要防止案結事不了和程序空轉,不斷減少和降低訴訟成本,提高司法效率,讓當事人更加便利的行使訴權、保護權利,救濟困局。要通過數字化賦能,促進數字技術與審判機制的深度融合,推進智慧法院和智慧法庭建設,為當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零距離的司法技術與路徑,讓更多的當事人享受司法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要促進人民法院更加規范的化解糾紛。司法程序是解決糾紛的法定程序,是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肮c效率”是人民司法的本質要求和核心的價值追求。要遵從司法規律,以“公正與效率”促使司法功能提質增效,要嚴把案件質量關和效率關,堅持以審判為中心,重證據、重調查研究,在尊重司法規律的前提下,通過“兩造對抗”的訴訟機制有效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要切實解決矛盾,維護合法權利,審判程序中能夠作出具有明確時間和內容要求的給付類判決,運用法治手段化解矛盾糾紛。對于已經生效的裁判,要充分兌現裁判文書確定的給付性義務,促進裁判得到有效地執行,不斷提升裁判執行的到位率,讓人民群眾既能夠打得贏官司,更能夠兌現裁判文書確定的義務,增進對司法的信心、信任和獲得感。同時,也要通過釋法析理和裁判說理,促進當事人勝敗皆明、勝敗皆信乃至勝敗皆服,從而減少申訴、信訪甚至纏訪、鬧訪情況的發生,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平安建設。因此,要完善監督司法與科學評估司法績效的科學體系,關注反映司法功效的重點數據,不斷提升司法的裁判正確率、執行到位率和服判息訟率,促進司法的法律效果與政治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努力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工作目標。
要促進法官盡職盡責在本案中及時解決糾紛。法官的責任就是能夠盡力通過其主導和管理的本案訴訟,科學、理性且能動地解決糾紛,以控制和減少當事人對司法資源和其他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與浪費。因此,法官應當全面理解當事人的訴求目標和訴訟真意,盡心盡責通過自己的訴訟指導和程序管理,促使當事人的糾紛通過本案的審理一次性得到整體、全面和一攬子的妥當權衡與實質性解決。促使當事人的糾紛得到有效的化解,避免當事人訴訟行為的無效用、司法資源的浪費和不當支出的發生,使當事人的相關權利義務的矛盾與爭議得到有效的規則評判與法律調整。杜絕無實質解紛意義的程序性結案、回避信訪壓力的發回重審和程序空轉等案結事不了的發生。要堅持在審判的期限內及時結案,防止正義的“遲到”和“超時”,為當事人的糾紛提供最及時有效的矯正、恢復和回歸的利益調整,促進糾紛懸而未決的損耗和社會關系的不穩定狀態及時得到規范化的終結。人民司法的高質量優化,需要遵循司法規律,切實針對審判執行第一要務,通過案件辦理找準當事人的訴求、本案糾紛的爭點和當事人的訴訟目的,以對“公正與效率”價值的程序貫徹與堅守,來實現對人民群眾合法權利的充分保護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促進,助力建設社會繁榮和法治興旺的現代化國家。
責任編輯:李民